莱芜古为赢、牟,是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冶炼中心,《汉书·地理志》载“赢有铁官”,境内丰富的煤炭、铜矿、铁矿、锡矿资源为冶炼千年而不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重要的冶炼遗址有口镇渣子洞、运粮山铜矿(汉代)、矿山铁矿(唐代)、黄石山矿坑(隋唐时期)等,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锡石、锡渣,《新唐书·地理志》载:“唐代莱芜有‘铁治十四、铜冶十八、铜坑四,且产锡’”。这就足以见证莱芜炼锡和锡制品加工的悠久历史,此外,莱芜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钱币铸造业也比较发达,曾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和钱范,铸造这些器物,“锡”是必不可少的原料,莱芜几千年的矿冶文明,为莱芜锡雕工艺的诞生和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莱芜锡雕成为上千年矿冶闻名的延续和历史的见证。
我国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莱芜制锡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为鼎盛大时期。当时,从事锡加工制作的业者不下千人,器物主要以生活用品和礼器为主。据传,当时到处是打锡卖锡的吆喝声,加工作坊主要分布在莱城西关、杨庄(镇)、寨里(镇)一带,锡制品成了婚丧嫁娶、馈赠亲友的工艺品,因此,锡加工成为当时莱芜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也是村民农闲时的主要经济来源。莱芜锡雕艺人在此基础上,选取质地、色泽俱佳的上等锡,精工细作,摸索创作出了观赏使用并重的艺术制品,收藏价值较高。
“莱芜锡雕”以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独具一格而著称于世,并受到朝廷的垂青,成为贡品。曲阜博物馆珍藏的部分锡制品,是乾隆为女儿出嫁时专门定制的嫁妆之一,史料记载为“乾隆女婚嫁至曲阜,由京派人于莱芜定制”。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最保留的稀世珍品。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国际银质奖
中华民国三年山东全省物品展览会优等褒奖银牌
公元1914年美国全球物品展览会上,莱芜锡雕荣获“巧手如神”、“妙夺天工”两大金奖;1914年获得南洋展览会最优龙牌奖;第五代传人王俊亭(字洪熙、王氏五六十六世祖)的作品于公元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银质奖,莱芜锡雕艺术从此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在民国初年《莱芜县志》中有文字记载为:“一锡器,西关王瑞呈工制锡器,远近驰名,能仿古鼎、彝尊、罍等工雅绝伦;会率子鸿玺、瀹生、峻亭、景颇、孙茂森于赛南洋会,又北京评议会均得最优等奖章,又巴拿马赛会,得精金牌奖章,又济南赛会各得金牌银牌奖章”。
莱芜锡雕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良,巧夺天工;民族风格浓郁,陈设实用两相宜,独树一帜,名噪艺坛,实为中国民间艺术之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