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具有悠久的炼锡历史,公元前 27-11 世纪的商朝中期,就已熟练的掌握了炼锡技术。春秋后期,我国青铜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古人不但能熟练的配制锡青铜、锡铅青铜,还总结出了六种不同用途的青铜器中铜和锡的配比,据《考工记》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这里的“金”指青铜。从考古发掘的证据中,我国锡工艺历史最晚至商代,就已经有了锡制器物。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中出土的锡块和外镀厚锡层的虎面铜盔,表明锡的特殊物理性能此时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大司空村殷墟中出土的六件锡戈,以及楚雄万家坝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锡制50余件饰品,则已经是纯粹意义上的锡器。汉代有相当一部分锡被用来铸钱,著名钱币“白金三品”采用的就是银锡合金。到了宋代,民间锡器之普及,已大大超越了前代。此时的锡器无疑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锡器成了重要的民间手工艺,同时也成了市井之中不可或缺的热门行当,社会普遍使用锡器的时代已经到来。
明清时期,是中国锡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明代,有人受紫砂制作工艺的启发制作了观赏性极强,适合把玩的仿紫砂锡器,将锡器制作推上纯艺术高度。仿紫砂锡器,作为独特艺术品被迅速推向市场后不仅使锡器一举跻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使锡器制作进入了工艺审美的自觉阶段。这一时期,锡器制作名家辈出,造就了锡制工艺品的第一个高峰。据文献记载,当时一把新做的的精致锡壶“价五六金”,“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张岱《陶庵梦忆》)。清代初期至中期,锡工艺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不少具有高度艺术修养的锡器工艺大师和锡作高手,他们在锡器制作工艺、材料、装饰等方面都有一些崭新突破。这一时期,锡或锡的工艺品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按流传至今的清代锡器分类,计有礼器、饮具、灯烛具、烟具、熏具、文具、溺具等等,其中,饮具、灯烛具最为常见。饮具中锡壶居多,当时不仅日用品需要锡器,婚丧嫁娶都离不开锡器。
我们莱芜的锡雕工艺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产生的。 |